陳摶,宋亳州真源(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唐末,根據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
, 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陳摶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后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后晉至后周,娛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孫君仿、麞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guī)r可以隱居。因入武當山,服氣辟谷,但日飲酒數杯。據北宋人文同稱,他于后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睡功“鎖鼻術”。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陳摶本有大志,然“數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云:“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覺塵寰一夢中?!?/P>
大約在后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云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懊繉嬏?,多百余日不起”。據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云先生”(此據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者又稱白云先生),放歸山;又命陶谷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一寄希望于趙匡胤。據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后,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太宗實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至汴京,以羽服見于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人,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宋琪問:“先生得玄默修養(yǎng)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吐納養(yǎng)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彼午鞯缺砩掀溲?,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希指視而不見,夷指聽而不聞,出自道德經),并令有司增葺華山云臺觀。數月后放還山。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續(xù)夷堅志》卷二有“陳希夷靈骨”一則:“華山張超谷,陳希夷靈骨在焉。山徑險絕,下臨無地。河中李欽叔嘗至其處。陳骨長大,異于今人,堅重腴瑩如青玉。道力所至,具見于此。弟子某,遺骸亦在其旁,以陳比之,仙凡為不侔矣!”
唐才子傳原文
摶,字圖南,譙郡人。少有奇才經綸,易象玄機,尤所精究。高論駭俗,少食寡思。舉進士不第,時,戈革滿地,遂隱名,辟谷練氣,撰《指玄篇》,同道風偃。
僖宗召之,封清虛處士。居華山云臺觀,每閉門獨臥,或旬月不起。
周世宗召入禁中,試之,扃戶月余始啟,摶方熟寐齁(hou)?(sha)。覺即辭去,賦詩云:“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P>
還山后,因乘驢游華陰市,見郵傳甚急,問知宋祖登基,摶扺掌長笑曰:“天下自此定矣?!?/P>
至太祖征赴,戴華陽巾,草履垂絳,與萬乘分庭抗禮,賜號希夷先生。時居云臺四十年,僅及百歲。帝贈詩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來消息杳無聞。如今已肯遂征召,總把三峰乞與君?!?/P>
真宗復詔,不起,為謝表,略曰:“明時閑客,唐室書生。堯道昌而優(yōu)容許由,漢世盛而善從商皓。況性同猿鶴,心若土灰,敗荷制服,脫籜裁冠。體有青毛,足無草履。茍臨軒陛,貽笑圣朝。數行丹詔,徒叫彩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詠嘲風月之清,笑傲煙霞之表,遂性所樂,意得何言?”
后鑿石室于蓮花峰下,一旦坐其中,羽化而去。有詩集,今傳。
如洛陽潘閬逍遙,河南種放明逸,錢塘林逋君復,巨鹿魏野仲先,青州李之才挺之,天水穆修伯長,皆從學先生,一流高士,具有詩名。大節(jié)詳見之《宋史》云。
更多信息請查看古今當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