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明文 滄浪亭記
(歸有光)【題解】滄浪亭,原為北宋名臣蘇子美所修建的園林盛景,并由蘇子美親自撰文為記。至明代已荒廢,為佛教徒居處。晚明時僧人文瑛又將滄浪亭重建一新,并請歸有光撰文以記其事。本文并不著眼于描摹當(dāng)?shù)刂畡倬?,而頗多觸景傷情,憑吊古人之意,和蘇軾的《凌虛臺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段】浮圖①文瑛居大云庵,環(huán)水,即蘇子美滄浪亭地也②。亟③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P>
【注釋】①浮圖:梵語音譯,所指不一,這里特指佛教徒。②蘇子美:名舜欽,北宋初年人,曾任集賢校理,后被權(quán)貴所忌而被貶斥,退居蘇州,營作滄浪亭,自號“滄浪翁”。滄浪亭:蘇州名園,原為五代時吳越廣陵王錢元瓊之花園,后歸蘇舜欽。舜欽在園內(nèi)修建滄浪亭,后遂以亭名園。滄浪,水青色,因滄浪亭四面環(huán)水,故名。③亟(qì):屢次。
【譯文】僧人文瑛住在大云庵,四面有水環(huán)繞,原是蘇子美所建造的滄浪亭所在地。他曾多次請求我寫一篇《滄浪亭記》,說:“從前蘇子美寫的《滄浪亭記》,是記敘滄浪亭的優(yōu)美景色的?,F(xiàn)在請你記敘一下我為什么要重修這座滄浪亭?!?/P>
【二段】余曰:“昔吳越④有國時,廣陵王鎮(zhèn)吳中,治園于子城⑤之西南,其外戚⑥孫承佑,亦治園于其偏。迨淮南納土⑦,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后禪者⑧居之,此滄浪亭為大云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fù)子美之構(gòu)于荒殘滅沒之馀,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注釋】④吳越:五代時十國之一,由唐末時鎮(zhèn)海節(jié)度史錢繆建立,國都為杭州,占有今浙江及江蘇西南一帶。宋統(tǒng)一了北方后,錢錫主動降宋。⑤子城:城門外修筑的環(huán)形城墻,又稱究城。⑥外戚:帝王的母族或妻族。⑦淮南:泛指淮河以南長江下游一帶,即吳越所在地。納土:宋初,錢繆將所轄的土地獻出表示歸順?biāo)问?。⑧禪者:禪,原為梵語音譯,指修行佛事,后泛指佛事。禪者,即僧人。
【譯文】我說:“從前五代時期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zhèn)守蘇州,在子城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園林,他的親戚孫承佑也在旁邊修建園林。等到吳越王獻出國土歸順?biāo)纬瘯r,這些園林并沒有荒廢。蘇子美在這里開始修建滄浪亭,后來由僧人居住了,這就是滄浪亭變成大云庵的原因。大云庵出現(xiàn)已有二百年了,文瑛尋訪古人遺跡,又在荒廢殘敗的基礎(chǔ)上重新修復(fù)了蘇子美所建的滄浪亭,這座大云庵又變成了滄浪亭。
【三段】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⑨,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jīng)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繆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梢砸娛恐姑谇лd,不與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注釋】⑨姑蘇之臺:姑蘇臺,又稱胥臺,為吳王閹闖所建,在今蘇州西南。五湖:這里特指太湖,一說為太湖及周邊的四個小湖。太伯、虞仲:相傳為周太王(古公宣父)之二子,二人為了讓位于三弟季歷,便逃避江南,建立了吳國,當(dāng)?shù)厝藫泶魈疄閰蔷?。太伯死后,虞仲繼位。太伯,也作“泰伯”。闔閭:春秋時吳王,名光。在與越王勾踐作戰(zhàn)時受傷身死。夫差:闔閭之子,即位后曾為父報仇,一度擊敗越國,使之臣服,其后又被越王勾踐所滅。子胥:伍員,字子胥,楚大夫伍奢之子。伍奢被楚王殺害,子胥逃至吳國,助闔閭戰(zhàn)勝楚國,其后又助吳擊敗越國。種:文種,字少禽,越國大夫。蠡(lǐ):范蠡,字少伯,越國大夫。文種和范蠡曾幫助勾踐擊敗吳國。釋子:僧人。佛教的始祖為釋迦牟尼,僧人為尊崇其始祖,故自稱釋子。澌(sī)然:冰塊融化的樣子。澌,解凍時流動的冰。
【譯文】古往今來發(fā)生的變化,連朝廷和集市的面貌都會有所改變。我曾經(jīng)登上姑蘇臺,遠(yuǎn)望太湖的廣闊浩蕩,群山的蒼翠一片,太伯、虞仲所創(chuàng)建的吳國,闔閭、夫差所爭奪的土地,子胥、文種、范蠡所經(jīng)營的事業(yè),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那大云庵和滄浪亭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錢寥乘亂奪取一方土地,占據(jù)了吳越一帶,國富兵強,政權(quán)傳到了四代。他的子孫親屬也乘機大肆擺闊,修建的宮館園林盛極一時。而蘇子美修建的滄浪亭,竟然被僧人如此敬重。由此可以看出士人要想名垂千古,不像冰塊那樣片刻之間就會消融殆盡,其中自有一定道理啊!
【四段】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云。
【譯文】文瑛喜好讀書作詩,和我們這些人交游時,大家稱呼他為“滄浪僧”。
【評析】滄浪亭,是當(dāng)?shù)氐膭倬爸?,為這樣的勝景作記,當(dāng)屬輕而易舉之事。然而,建亭人蘇舜欽早就寫過《滄浪亭記》(今尚存),如果歸有光再拾人牙慧地描摹周圍景色,那就索然無味了。因此,作者在本文中確實是別具匠心,把重點放在懷古上,其實又不單純是懷古,而是從中要悟出一個如何能“垂名于千載”的大道理。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并無新奇之處,一是點明寫作的動機,二是簡介委托人的概況。這也是這類文章通常的寫法。作為重點的二、三兩段則有如江河?xùn)|下,一瀉千里,其氣勢之雄偉,真令讀者為之嘆服。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宮館苑囿”都曾經(jīng)是“極一時之盛”的瑰寶,而當(dāng)?shù)氐拿酱蟠ㄓ侄嗯c歷史上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人物太伯、虞仲、闔閭、夫差、子胥、文種、范蠡等有關(guān)?,F(xiàn)在,山河依舊,人們所懷念的卻是一座極其平凡的滄浪亭,甚至還要在廢棄已久的基礎(chǔ)上恢復(fù)它的原貌。這又是為了什么?在這里,作者并不從正面去進行解釋,而是留待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作出正確的答案,也可以說是“盡在不言中”了。和歸有光其他的文章一樣,本文的語言樸實無華,言簡意賅,在古代散文中堪稱典范之作。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