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本義闡析:“何”在金文中的個(gè)獨(dú)體字,像人扛著戈。后來,“何”字成了“葛”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來表示原義。另:“何”“ 葛”“盍”三字同音,詞義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②“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③“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dú)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玉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dòng)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shí),“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之?(《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何來操?(《鴻門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勺g為“什么”“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②然則何時(shí)而樂耶?(《岳陽樓記》)③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④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dòng)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釋:①和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釋: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②作計(jì)何不量《孔雀東南飛》。③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例釋:新城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欺負(fù)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行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例釋: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義而已矣。”
【何許】譯為“多么,怎么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歐陽修《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