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據(jù)記載最早是在陜西出土的一個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銘文,其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中國”兩字。銘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這一帶后,在祭天的時候說,我現(xiàn)在開始擁有中國了。其它的文獻在提到周武王的時候也載有這件事。所以證明“中國”這個詞的出現(xiàn)至少已經(jīng)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明顯比后來《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中國”這個詞早得多。如果細心體味周武王的話音,似乎“中國”一詞還在更早就已經(jīng)存在。
不管是商周交替時期還是春秋時期,那時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是不是一樣的呢?其實這個詞是逐步變化的。最早的“中國”與現(xiàn)在的中國差別很大。“國”開始的意思就是一個城、一個邦或者一個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國人”,住在外邊的人叫“效人”。所以,歷史上有很多國,當時說“萬國來朝”,不一定有上萬個,但至少有幾千個,說明國家至少不是現(xiàn)在這個數(shù)目。經(jīng)過長期兼并和淘汰,到戰(zhàn)國后期,才號稱“七雄”?!爸小痹瓉淼囊馑际且幻嫫鞄?。最早的“中”字的右邊還有幾橫,表示旗上飄揚的流蘇須。但這個旗幟不是隨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營或者什么地方中間、中心、中央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中國”就是萬國中處于中間的國、中央的國、最重要的國。由此延伸出來,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間的地方。這才是古代中國的本義。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國”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覆蓋我們今天整個國家,甚至到了清朝,有時“中國”這個詞也沒有包括我們現(xiàn)在這個國家的全部。
從政治上講,“中國“往往就等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唐宋的時候它所管轄的范圍一般就可以稱為中國。但當時云南緬甸一帶的南詔,中原王朝管不到,它當然不是中國,而現(xiàn)在中國的概念肯定包括云南了。
從民族上講,“中國”的含義又往往等同于華夏諸族或者漢族,與它對應的是所謂的蠻、夷、戎、狄這些少數(shù)民族,而它們一般不被認為是中國。如南邊的云南、貴州,北邊的蒙古高原各歷史上的少數(shù)民族,在古人心目中,這些地方因為不是華夏諸族和漢族居住,所以不被稱為中國,而現(xiàn)在看來當然不對。
從文化上講,“中國”往往只是華夏族或漢族的文化才被當作中國文化。甚至到現(xiàn)在為止,講中國文化或者“國學”,往往還有這樣的缺陷。前段時間逝世的季羨林,就一直為這樣的缺陷不肯戴“國學大師”的帽子,他生前很想形成一門包括今天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國學”。
從地理上講,“中國”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區(qū),但這個概念是逐步擴大的。因為當周邊地區(qū)一旦跟中原地區(qū)聯(lián)系起來,它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強調(diào)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論是國君還是臣民都已成為是中國一分子而自豪。如歷史上的楚國、巴蜀,最早連自己都稱蠻夷,后來才稱為中國,或在為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史書里講的中國有不同的含義。但不管是從什么角度的“中國”,它都有強大的凝聚力。在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者都希望做“中國”。少數(shù)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稱“中國”?!爸袊蓖碇y(tǒng),統(tǒng)治者都要自稱中國和代表中國。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