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九族?
“九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對血緣關(guān)系中較為密切的一些人的合稱。不過“九族”不同的朝代中、不同的情況下,其具體含義并不完全相同。
“九族”之說最早見于《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常有“滿門抄斬,后滅九族”的事情發(fā)生。其中的“滅九族”是封建社會中的株連制度,即一人犯了大罪,要株連其九族親屬。
九族具體指哪些具有親屬關(guān)系的人,歷來說法不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
1、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稱之謂“九族”,具體的來說指的是:從己身往上數(shù):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從己身往下數(shù):子、孫、曾孫、玄孫,加上自己總共九代人。
2、指異姓親族,即父族四(父親本族四代),母族三(母親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這樣合起來共九族。
(1)父族四:指自己一家(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兒女等),加上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歷史上的明成祖殺方孝孺時,曾誅其“十族”。所謂十族,是在九族的基礎(chǔ)上外加門下學生共十族,當時被殺之親近之人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fā)配充軍者高達千余人,時稱“瓜蔓抄”,可謂殘忍至極是也。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