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重陽重要的活動。重陽節(jié)又有“登高節(jié)”之稱。登高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山、登塔。
重陽登高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的記載。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庇涊d顯示隋代的風俗與后世很相似。
到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qū)登高的風俗很盛行,《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辈徽撐娜税傩眨枷矚g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臺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重陽為秋節(jié),節(jié)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jié)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明《五雜咀》認為,重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
說法二: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jié)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