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kuò)席,大(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鑿(zuò),昭其儉也。袞(gǔn)冕黻(fú)珽(tǐng),帶裳幅(bì)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厲游(liú)纓,昭其數(shù)也?;瘕堩耄╢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dāng)?,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nèi)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注釋
⑴宋國太宰華督弒殤公,擁立公子馮,害怕諸侯來討伐,所以大肆賄賂諸國。魯國得到的就是郜國的鼎。郜鼎本于宋滅郜時沒入宋國,已經(jīng)是非禮之物。
⑵夏四月:指魯桓公二年(前710年)夏季四月。
⑶臧哀伯:魯國大夫,又名臧孫達,是臧僖伯之子。
⑷昭德塞違:昭:顯揚。德:道德。塞:堵塞,防止。違:邪惡,錯誤。
⑸臨照:本謂天日之照耀。多喻指君王的儀范或恩德。⑹或:有時。
⑺令:好,善。
⑻清廟茅屋:清廟:肅然清凈的廟,即太廟,古代帝王的宗廟。茅屋:以茅草裝飾廟的屋頂。
⑼大路越席:大路,祀天的車,樸素?zé)o裝飾。越:通“括”,結(jié),束。結(jié)草為席。
不致:不用五味調(diào)和湯羹,崇尚清淡。
⑽粢食不鑿:粢:谷物的總稱。鑿:粳米,一石舂為八斗。
⑾袞,古代官員的禮服;冕,帽子;黻,蔽膝;珽,玉笏,官員上朝時拿在手上用于記事。
⑿帶,皮帶;裳,下裝;幅:綁腿。舄:復(fù)底而用木的鞋。
⒀衡紞纮綖:衡,結(jié)冠冕于發(fā)髻上的橫簪;紞,帽上的垂物;纮,帽帶,綁在下巴上的帶子;綖,帽子上的裝飾。
⒁藻率鞞鞛:藻率,玉墊,外包熟皮,繪水藻圖形;鞞鞛,刀鞘上下端的飾物。
⒂鞶厲游纓:鞶厲,束腰的皮帶和皮帶下垂的部分,游,旌旗末尾的垂飾;纓,馬胸前下垂的飾物。
⒃火龍黼黻:黼,禮服上繡的黑白相間如斧形的花紋。黻,禮服上繡的黑青相間如亞形的花紋。
⒄钖鸞和鈴:钖,馬額上的金屬鈴鐺飾物;鸞,馬嚼子上的鈴鐺;和,車鈴;鈴,鈴鐺,多懸于馬頸和旗頂。
⒅五色比象:車服器械的五種色彩,是用來比擬天地四方的。
⒆寘:同"置"。
⒇象:仿效。
(21)誅:責(zé)備,譴責(zé)。
(22)九鼎:相傳夏禹所鑄的九鼎。
(23)雒:同"洛"。洛邑,西周的東都,在今河南洛陽。
(24)臧孫達:臧哀伯,即姬達。臧哀伯之父臧僖伯姬彄(音摳),字子臧,封于臧,在今郯城縣西南。臧僖伯,魯孝公之子、魯惠公之兄。
譯文
夏四月,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安放在太廟,這是不合禮制的。
臧哀伯規(guī)勸說:“作百姓君主的人,要發(fā)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昭示百官,還怕總有失德的時候,無法將德世代相守,因此顯揚最好的道德教化,以訓(xùn)示子孫。所以那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地的車子用草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diào)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昭示節(jié)儉。禮服、禮帽、蔽膝、玉笏,束帶、下衣、綁腿、復(fù)鞋,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系冠的帶子、冠上的裝飾,是用來昭示等級上的差別。佩巾畫上水藻,佩刀系上玉飾,鞶帶垂飾,旌旗的飄帶,馬系的革帶,這都是用來尊卑的等數(shù)。服裝上下繪繡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畫各種形象,這是用來昭示物色。馬錫、車橫鈴、車前鈴、旗鈴,是用來昭示聲音節(jié)奏。旌旗上畫日、月、星辰,這是用來昭示光明。所謂德行,是要節(jié)儉有法度,增減有定數(shù),用圖紋形象來表示它,用聲音顏色來彰顯它,這是用來昭示百官。百官因此戒慎憂慮,而不敢違反法律?,F(xiàn)在反而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將受賂的郜鼎安置在太廟,公然向百官展示。百官如果效法,君王又憑什么譴責(zé)他們呢?國家的衰敗,始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就是仗著恩寵公然收受賄賂。郜鼎在太廟,沒有比這更明顯的受賄了!周武王滅商時,把九鼎遷移到雒邑去,高義之士中還有人說他不對,更何況把明示邪惡叛亂的賂器放在大廟里,這怎么可以呢?”桓公不聽。
周天子的內(nèi)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后代大概會在魯國世代享受爵祿吧!國君違背禮制,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規(guī)勸?!?/P>
更多信息請查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