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00 設計學
上海大學設計學專業(yè)是2011年國家批準的設計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是上海市目前唯一的設計學博士點。
上海大學本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10名,擁有一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骨干教師。學科、學術帶頭人及其學術骨干長期從事本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研究,學術力量雄厚,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近三年,該學科共承擔科研項目3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科研經費達2000多萬。出版學術專著、譯著共22部,發(fā)表論文80余篇,獲得國家科研成果獎8項,省部級獎11項。本學科與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日本、韓國等國設計院校保持著密切的學術關系。
本學科在設計學理論研究、設計創(chuàng)作、公共藝術設計與都市創(chuàng)意文化方面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設計理論研究(設計學基本理論、設計史、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設計批評、設計文化、設計策略與規(guī)劃等),設計實踐研究(城市文化與公共空間設計、視覺設計、環(huán)境設計、產品設計、動漫設計、手工藝設計、數碼藝術設計等),設計管理研究(設計經濟、設計企劃、設計產業(yè)、設計創(chuàng)意、設計方式,會展設計、設計教育等)。本學科旨在關注當代生活,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深厚寬廣理論基礎、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獨立進行科研和設計的高級人才。
研究方向:01 設計理論研究
02 設計實踐研究
03 設計管理研究
指導教師:01方向:鄒其昌教授、劉森林教授
02方向:汪大偉教授、仲星明教授、黃建平教授、陳青教授、楊清泉教授、田云慶教授、何小青教授、張同教授。
招生人數:9
考試科目:1.英語 或 日語 或 俄語(任選一門)
2.設計學通論
3.設計學專題1(01方向);設計學專題2(02方向)
注: 同等學力考生加試科目:①中外設計藝術史②專業(yè)論文寫作 或①多媒體理論②專業(yè)論文(加試需出具相關專業(yè)資質證書)
參考書目:1.設計學通論:
[美]貝弗林《藝術設計概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湖北美術出版社
徐恒醇《設計美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英] 喬納森?M.伍德姆《20世紀的設計》,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 雷德侯《萬物》,三聯書店
高豐《中國設計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邵宏《西方設計》湖南科技出版社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
郭廉夫《中國設計理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李硯祖《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清華大學出版社
2.設計學專題:(依據報考方向和導師要求不同)
鄒其昌
《建筑十書》,[古羅馬]維特魯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營造法式》,[宋]李誡著 人民出版社2011年
《造物之美》,李硯祖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年
《設計與文化導論》,[英] 彭妮?斯帕克著,譯林出版社2012年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美]維克多?帕帕奈克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
《技術史》,辛格等著,上??萍冀逃霭嫔?004年
《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主編,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國美學史大綱》, 葉朗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城市發(fā)展史》, (美)芒福德 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汪大偉
《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翁劍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公共藝術時代》,孫振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新語言——數碼藝術與藝術設計》,汪大偉,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版。
仲星明
《設計美學》徐恒醇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新媒體與西方數碼藝術》黃鳴奮 著 學林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荷蘭)約翰?德?穆爾著 麥永雄譯 廣西大學出版社 2007版;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年版。
黃建平
《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型》,劉岱總主編,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重新想象》,湯姆?彼得斯著,華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 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民國商業(yè)美術史》,林家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陳青
《藝術與視知覺》,[美]阿恩海姆 著,滕守堯,朱疆源 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視覺傳達設計原理》,曹方 主編,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藝術設計概論》,[美]貝弗林 著,孫里寧 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藝術設計與視覺文化》,[英] 馬爾科姆?巴納德 著,王升才等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莫里斯——世界名畫家全集》,何廣正 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尚剛 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楊清泉
《中國藝術美學》 史鴻文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藝術設計與視覺文化》 巴納德(英)著,王升才,張愛東,卿上力 譯 江蘇美術出版社
《設計美學》 李硯祖王明旨主編,徐恒醇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現代與后現代》 河清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東方壁畫史綱》 祝重壽著,文物出版社
《歐洲壁畫史綱》 祝重壽著,文物出版社
《視覺與設計》 弗萊(英)著,易英 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
劉森林
《人居環(huán)境科學導論》,吳良鏞,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美)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中華書局,2000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譯,華夏出版社,2001
《華夏意匠》,李允龢,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國東南系建筑區(qū)系類型研究》,余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中華聚落——村落市鎮(zhèn)景觀藝術》,劉森林,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中華民居——傳統(tǒng)住宅建筑分析》,劉森林.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中華陳設——傳統(tǒng)民居室內設計》,劉森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中華裝飾——傳統(tǒng)民居裝飾意匠》,劉森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田云慶
《城市文化》,(美)劉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建筑理性論》,鄭時齡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7年版
《建筑美學》,(美)羅杰?斯克魯頓 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符號?象征建筑》,(英)G?勃羅德彭特 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1
《建筑批評學》,鄭時齡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世界景觀設計I、Ⅱ:文化與建筑的歷史》,(美)伊麗莎白?巴洛?羅杰斯 著,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5
何小青
《公共藝術時代》,孫振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翁劍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都市中的屏風-城市景觀墻的設計與應用》,何小青,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構建》何小青,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張同
《一線之間(a fine line: how designstrategi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business) [美]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著 孫映輝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新產品開發(fā)與設計實務》,張同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事理學論綱》,柳冠中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產品系統(tǒng)設計》,張同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設計思維與方法》,張同 張子然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鄒其昌(男)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美學專業(yè)),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設計藝術學方向)。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設計史論、設計美學、設計批評、設計經典詮釋學等。目前從事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朱熹禮學詮釋學美學與構建當代和諧生活世界之意義研究》(批準號:06BZX070);2008年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藝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之“設計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子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吉象教授任首席專家,批準號:08JZD030);2009年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馬工程)《中國美學史》重點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09JZDMG026)、2012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營造法式〉與建構當代中國設計理論體系之意義研究》、2013上海市085項目《中國設計理論與創(chuàng)意文化研究》等。代表論著:《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專著,商務印書館)、《營造法式》(古籍整理,人民出版社)、《設計史》(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設計學研究2012》(主編,人民出版社)、《論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哲學研究》2005、5)、《〈營造法式?看詳〉詮釋》(《藝術與科學》第2卷)、《對當代美學問題的思考》(《光明日報》理論版)、《〈營造法式〉設計理論體系的當代建構》(《創(chuàng)意與設計》)、《論宋遼金元美學的生活世界》(《創(chuàng)意與設計》)等。
聯系方式: 15221635133傳真:021-66133764, Email: zouqch@126.com
汪大偉(男)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文學碩士。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城市公共藝術、數碼藝術。主要成果和在研項目:“公共藝術實踐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軌道交通網絡視覺形象規(guī)劃與分項規(guī)范指導手冊編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詢二等獎三次)。主持上海地鐵M8線文化主題與視覺形象規(guī)劃設計,上海地鐵人民廣場換乘大廳室內裝修設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博物館總體設計,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總體設計等項目。編著《新語言——數碼藝術與藝術設計》、《尋桃花源記》、《中國古代美術》CD-ROM(多媒體光盤)等。近年來,多次組織策劃“科學與藝術”國際數碼藝術展與研討會等數碼藝術專業(yè)研討會,現任教育部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藝術設計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藝術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創(chuàng)意設計工作者協會主席;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第六屆文化藝術聯合會委員;《公共藝術》雜志主編。上海市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聯系方式: 傳真:021-66133764E-mail:daweiba118@126.com
仲星明(男),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數碼藝術、公共藝術、形象策略、印刷圖形等。目前從事的課題有: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數碼藝術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國家文化地理信息庫建設重大項目之《節(jié)日影像志》、《少數民族地區(qū)村寨保護》等系列項目、主編高等院校數碼藝術設計基礎教育叢書(其中《電腦游戲設計基礎》和《數碼漫畫》兩本書已被教育部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易學與公共藝術研究(建設部建設文化中心課題)、現代數碼藝術教育基礎系列教材(江蘇省普通高校教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中國印刷 圖形研究(自選課題)等。著作和論文還有《印刷工藝與裝潢設計》、《色譜與色彩管理》、《現代印刷工藝學》、《數碼時代中國包裝設計》、《包裝盒結構設計與印刷》、《佛教藝術》等。現任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計算機藝術教育委員會會長、奧林匹克美術大會組委會數碼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華東秘書長、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數字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數字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動畫學會理事、中國玩具協會理事、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院士。先后主持完成“中國網絡文化研究現狀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課程體系研究”、“數碼藝術教育模式探索”等研究課題。主持承辦“2008—國際奧林匹克美術大會數碼藝術大展暨專家論壇”;主持策劃“2009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開幕式”及《青春未來大型文藝演出》視頻監(jiān)制;主持承辦“全國數碼藝術教育高峰論壇暨教育成果展”;參與世博會中國館主題演繹項目;主持世博會重要領導人安保系列徽章設計;主持承辦“中國包裝聯合會第九屆華東大獎”;主持承辦“中國學院獎數字出版設計論壇”;承擔數碼電視電影《良心作證》、《生死諾言》的制片;主持西安法門寺、西安大唐芙蓉園、南京地鐵1號線、南京中央公園、南京棲霞山風景區(qū)、重慶潼南大佛寺風景區(qū)、常州市寶林禪寺、連云港錦屏山風景區(qū)等項目的總體規(guī)劃及藝術設計。
聯系方式:021-69982468, E-mail:zhongxm@shu.edu.cn
黃建平(男)教授,1982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公共文化藝術、視覺傳達藝術。長期以來,承擔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文化課題,在企業(yè)文化形象研究上,成功策劃設計了如上海電視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市規(guī)劃院視覺設計等一批視覺形象課題。在都市文化活動課題研究方面,參與上海電影節(jié)、上海藝術節(jié)、上海電視節(jié)、上海世博會海報設計工作,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展覽設計,“錢偉長展”設計策劃,組織“奔向未來”公共藝術設計系列活動,策劃組織“創(chuàng)意中國”全國藝術設計教育論壇,“F1暢想”藝術設計競賽等等。參與上海世博會上海館的策劃與方案設計,獲得二等獎。“海派文化符號的設計與應用”課題獲“世界設計師大會”中國設計工作坊成就優(yōu)秀獎。擔任上海世博會戶外形象廣告設計專家,擔任上海世博會企業(yè)館評委。08年受聘擔任2010年亞運會形象與景觀專家,為廣州亞運動會的各項文化形象標志與景觀設計進行審定、策劃、協調工作,2011年起負責上海城市管理執(zhí)法局形象設計研究課題,2012年承擔課題:近現代上海美術設計研究與應用。主要著作:《風格-形式與設計》,《城市標志創(chuàng)意設計》,《版式構成》,《平面廣告設計》,《創(chuàng)意與表現》。現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委員,上海市工業(yè)美術設計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高教委設計藝委會常委。
聯系方式:66133843, 傳真:66133843E-mail:hjp@design99.com.cn
陳 青(女)教授,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為視覺傳達設計藝術,研究重點為中國傳統(tǒng)剪紙藝術都市再生,屬設計實踐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和實踐項目包括:20多部專業(yè)教材或著作,其中《計算機平面設計技術—CORELDRAW與PHOTOSHOP》獲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立項,被教育部評為“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007年度精品教材;《VI設計》獲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立項,《VI設計模板》獲陜西省第四屆優(yōu)秀雙效書獎、陜西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主持了2010上海世博會世博中心裝飾藝術品的設計與制作等多個科研項目,多件作品入選國家、省市級展覽并獲獎等。發(fā)表了《城市彩妝》、《招牌文化的公共藝術承擔》、《剪變——鄉(xiāng)土剪紙的都市再生》等10多篇專業(yè)論文。曾任教于西安美術學院,現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上海大學公共藝術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執(zhí)行主任,上海大學公共藝術創(chuàng)意中心執(zhí)行主任,上海創(chuàng)意設計工作者協會理事。
聯系方式:021-66134611E-mail:qingchen@shu.edu.cn
楊清泉(女)教授,1984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yè),學士學位。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壁畫藝術、公共藝術。主要成果和項目: 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1994);“全國第三屆水彩?粉畫展”(1996);日中文化交流展(1997);“2000上海水彩?粉畫藝術大展” (獲優(yōu)秀作品獎);“全國第五屆水彩?粉畫展”(2000);“米蘭?上海水彩畫展”(2001);全國“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1) “全國第六屆水彩?粉畫展”(2002);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全國美術作品展”(作品由中國美協收藏)(2003);“首屆全國壁畫大展(獲優(yōu)秀作品獎)(2004);“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04);“全國第十一屆美術大展”(2009);第二屆全國壁畫展(2009);上海市二號地鐵壁畫(2000);參與人民大會堂國宴廳壁畫(2002);上海洋山深水港環(huán)境藝術項目(2005);上海浦東金橋開發(fā)區(qū)環(huán)境藝術項目(2008);主要著作:《裝飾藝術與環(huán)境》(2003);《楊清泉畫冊》等?,F任中國壁畫學會理事;上海市創(chuàng)意工作者協會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美術家協會城市藝術?壁畫藝術工作委員會主任。
聯系方式:66133843傳真:66133843E-mail:yangqingquan35@163.com
劉森林(男)教授,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環(huán)境藝術設計和研究、中國區(qū)域人居環(huán)境藝術研究、環(huán)境藝術設計史研究。已經完成的科研與教學課題有: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資助項目《中華民居——傳統(tǒng)住宅建筑分析》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辭?!返诹嬷饕迦?,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大辭?!返诙嬷饕迦?,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項目《中華聚落——村落市鎮(zhèn)景觀藝術》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上海市教委重點科研項目(第四期)子項目《中華裝飾——民居建筑裝飾藝術》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上海普通高?!熬盼濉敝攸c教材世界銀行貸款資助項目《公共藝術設計》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主要獲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二等獎,華東地區(qū)大學出版社三等獎,中國第七屆國際室內設計雙年展銅獎,中國室內設計成就獎,中國政府出版獎。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12年度人文科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明清大運河流域人居環(huán)境藝術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明清大運河流域人居環(huán)境藝術研究》。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第三、第四、第五屆常務理事,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典家具》編委。
聯系方式:13601711277E-mail:nathaile@vip.163.com
田云慶(男)教授,同濟大學建筑學碩士,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訪問教授。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建筑與環(huán)境藝術、公共藝術等。主要成果和在研項目:“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古典園林”,“現代景觀與環(huán)境設計”、“現代環(huán)境雕塑與建筑環(huán)境”,“長壽公園文化廣場設計”,“ 中航辦公大樓室內設計”,“梨緣農家樂室內設計”,“臨洮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設計”等項目。編譯著《中庭建筑—開發(fā)與設計師》、《室外環(huán)境設計基礎》、《建筑設計基礎》等?,F任上海市環(huán)境藝術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景觀設計委員會委員;
聯系方式:021-66133843, 傳真:021-66133843E-mail:yqtian79@hotmail.com
何小青 (男)教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美術學博士。1963年生于吉林長春。中國美術家協會環(huán)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學術部副主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城市環(huán)境藝術?壁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長期從事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教育工作。獨立與合作出版了《何小青設計作品集》、《都市中的屏風-城市景觀墻的設計與應用》、《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構建》、《第一屆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建筑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作品雙年展》、《建筑快速設計基礎》、《地域特征與上海城市更新》等專著。同時在《裝飾》等專業(yè)核心刊物上發(fā)表《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流變源考》,《中國室內設計發(fā)展趨勢淺議》、《商務區(qū)景觀的情趣化設計》、《歐洲文藝復興的理性啟蒙》等論文。先后承擔上海市政府重點工程“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廳(西大廳)室內裝飾設計”、“上海世博會‘德中同行’竹展館室內展示設計” 、“上海市嘉定新城藝術規(guī)劃設計”、 “上海市青西郊野公園藝術規(guī)劃設計”等多個項目。主持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室內設計》、主持上海市教委項目“崇明島社區(qū)規(guī)劃中的生態(tài)景觀對策與技術研究”。
聯系方式:021-69982468, E-mail:hxq@shu.edu.cn
張 同(男)教授,1984年無錫輕工業(yè)學院(現江南大學)畢業(yè),學士學位。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產品系統(tǒng)戰(zhàn)略設計、設計思維與方法。主要成果和在研項目:出版《新產品開發(fā)與設計實務》,《產品系統(tǒng)設計》,《字體創(chuàng)意與表現》, 《空間與造型》,《設計思維與方法》等著作計16部;發(fā)表“生活形態(tài)與產品形態(tài)開發(fā)”,“品牌設計經營”,“設計哲學——城市健康、人類美好的基石”等論文計70余篇;論文獲國家輕工業(yè)部、中國工業(yè)設計協會論文金獎,中國流行色協會論文二等獎等;為中外五十多個企業(yè)完成產品開發(fā)設計和品牌系統(tǒng)設計策劃項目,設計作品獲1999年上海國際創(chuàng)新設計博覽會創(chuàng)新設計獎等;主持的“基于新技術開拓的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教學共享平臺”項目獲上海市教委2008教學成果三等獎;《空間與造型》教材2011年獲上海市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F任中國工業(yè)設計協會理事;上海市第六屆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上海市創(chuàng)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家協會設計藝委會主任;上海工業(yè)設計協會副理事長;《設計》雜志編委。
聯系方式:021-67822529E-mail:zt9505@163.com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