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的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
丹青
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稘h書 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倍鸥Α兜で嘁洸軐④姲浴罚骸暗で嗖恢蠈⒅粒毁F于我如浮云?!泵耖g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也泛指繪畫藝術(shù),如《晉書 顧愷之傳》:“尤善丹青”。
工筆
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于工整細致一類密體的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北宋韓拙《山水純?nèi)酚小坝霉P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之說,工筆的要求乃屬于后者。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yè)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chuàng)始者,并目為南宋之祖(參見“南北宋”)。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shù),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贝苏f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蓖ǔ!拔娜水嫛倍嗳〔挠谏剿?、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fā)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qū)Ω嗾蔚膽崙恐?。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diào)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yǎng)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序》曾有很高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后趣由筆生,法隨意轉(zhuǎn),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睔v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fā)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nèi)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zhèn)?,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保ā肚医橥るs文 論“舊形式的采用”》)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zhì)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chǔ)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shè)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骕),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shè)色,后有水墨。設(shè)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
十三科
中國畫術(shù)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面打底?!泵鞔兆趦x《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P>
鉤勒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使用于山水畫中為“復”);以及稱左為“鉤”,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鉤”。鉤勒后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鉤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后運神草稿,鉤勒篆隸相似?!?/P>
皴法
中國畫技法名。用以表現(xiàn)山石和樹皮的紋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稱“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長短之分)、直接皴(關(guān)仝、李成用之)、雨點皴(亦稱“芝麻皴”,形大的稱“豆瓣皴”,范寬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橫解索,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變?yōu)榧氶L飄曲之狀,稱“游絲裊空法”)、牛毛皴、荷葉皴(趙孟頫用之)、鐵線皴(唐人用之)、長斧劈皴(許道寧用之,亦名“雨淋墻頭皴”)、小斧劈皴(從李思訓小鉤筆發(fā)展而來、李唐、劉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馬遠用之)、帶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臉皴(荊浩用之)、米芾拖泥帶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處,用蘸墨橫點出,亦稱“落茄法”)、彈渦皴(閻次平用之)、括鐵皴(吳鎮(zhèn)用之)、折帶皴(倪瓚用之)、泥里拔釘皴(夏圭師李唐之法,江參喜用之)、骷髏皴、破網(wǎng)皴(吳偉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馬牙皴(李唐用之)、馬牙鉤(李思訓、趙千里等,用于青綠山水)。表現(xiàn)樹身表皮的皴法,有鱗皴(松樹皮)、繩皴(柏樹皮)、交叉麻皮皴(柳樹皮)、點擦橫皴(梅樹皮)、橫皴(梧桐樹皮)。上述皴法,乃歷代畫家根據(jù)山石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外形,樹木的表皮狀態(tài),而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形式。后人列為程式。隨著自然界的變遷改造和繪畫技法的演進,各種皴法將不斷發(fā)展。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征性、自然性。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發(fā)來續(xù)有發(fā)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本褪钦f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xiàn)“水暈?zāi)隆敝В耸加酶晒P,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shù)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
寫意
俗語“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于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tài)神韻,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清代惲壽平說:“宋人謂能至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好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寫意,乃為寫意。”宋代韓拙說:“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鼻罢吣酥浮皩懸狻薄?/P>
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shù)之一。在世界美術(shù)領(lǐng)域中自成體系。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shè)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shè)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降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
、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xiàn)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jīng)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于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tǒng)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代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fā)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qū)懗鲆?;明清和近代續(xù)有發(fā)展,日益?zhèn)戎剡_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后受到佛教藝術(shù)和西方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中國畫強調(diào)“外師造化,中得心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diào)融化物我,創(chuàng)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務(wù),氣韻生動。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結(jié),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shù)特征。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制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xiàn)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tǒng)和吸收外來技法,有所突破和發(fā)展。
更多信息請查看美術(shù)高考培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