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高三論述類文本閱讀題及答案
“恭敬”連用,表示態(tài)度溫順和藹。古時候,這兩個字卻各有側重,“敬”是內心修養(yǎng),“恭”則是這種修養(yǎng)的外在反映或者顯現。
先說“敬”。在儒學看來,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為個體,人在出生之后,就會受到各種后天欲望、情緒的干擾,從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響、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證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保住個性且使之與集體意識一致呢?這就必須要持“敬”。朱熹曾說“主一無適之謂敬”,他所說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體事或物,而是具有豐富儒學內涵的哲學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為純真的人之天性。而“無適”并不是無所適從,而是持守專注,不起別念??梢钥闯?,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將全副心思用到對“道”的體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禮》中“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這兩句話解釋“敬”:拿一只空杯子,也應該像拿一杯盛滿開水的杯子那樣;走進空無一人的房間里,也要像走進有人的房間里一樣。不能因為沒有開水,就掉以輕心,馬馬虎虎;也不能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生輕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則,杯子會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會因邪念而虧損。“敬”在日常實用當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說“恭”。所謂“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現?,F代心理學已經揭示出,有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必然會有相應的表情或身體語言表現出來。“敬”的內養(yǎng),也無一例外地會表現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莊肅穆的樣子。宋明以來,道學家們往往方巾葛袍,嚴于治家待人,不茍言笑,“坐如尸,立如齋”,透出來一股僵腐之氣,所謂“道貌岸然”,指的就是這種形象。在儒學統一的價值標準下培養(yǎng)出來的道學家,也有著統一的行為規(guī)范和言行舉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脫俗的必然產物,事實上它不僅扼殺了個性,而且也從根本上與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違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學走向僵化的標簽。
宋儒忽然從先秦經典里找到一個“敬”來解釋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響。儒士們持敬的態(tài)度,跟僧侶日常的修為做早晚功課很是類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專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幾分類似。一般所謂“入定”指思緒不起,使慧心呈現;而持敬也是專心于一處,不作他想,以便內養(yǎng)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還說明了另外一個儒佛融合的問題。不過,敬到底還有儒學色彩,因為敬時精神守持一處或專注某物,而“定”則打斷了與現實生活的一切束縛,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無”,這也許可以說是儒佛二教價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結果吧。
雖然“恭敬”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很濃的封建色彩,甚至給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為內修的一種手段,恭敬要求個體以溫和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卻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時候,盛氣凌人總是給人留下壞印象,而且也損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溫厚和順給人親切感,這一點,卻是必須記住的。
(選自《傳統文化導論》)
6.下列對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敬”強調內心修養(yǎng),保持純真的天性,不起別念,其實就是理學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來儒學標準,強調人們要時刻端莊肅穆,不茍言笑;但難免趨向極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現,道學家的“道貌岸然”其實就是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們精神守持一處,或專注某物,從而實現個性舒展且與集體意識的統一。
7.從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主一無適之謂敬”,說明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種欲望的影響和蒙蔽。
B.“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說明一個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損。
C.“儼然人望而畏之”,說明道學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規(guī)范行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緒不起,慧心呈現,但后來被儒家借用,用來說明專心致志的益處。
8.下列不屬于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恭”與“敬”雖然在古代各有側重,有所區(qū)別,但是今天已經連用,表達相同的含義。
B.作者認為,宋朝時候“敬”的含義與先秦時代并不完全一致,這反映了儒學在時代變遷中的新發(fā)展。
C.作者認為,“恭敬”表示態(tài)度溫順和藹,雖然具有很濃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D.作者認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準確意義,就會因為房間里沒有人而掉以輕心,生出輕慢之心。
參考答案:
6.C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道學家的‘道貌岸然’其實就是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誤,從第三段“宋明以來,道學家們往往方巾葛袍,嚴于治家待人,不茍言笑,‘坐如尸,立如齋’,透出來一股僵腐之氣,所謂‘道貌岸然’,指的就是這種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脫俗的必然產物,事實上,它不僅扼殺了個性,而且,也從根本上與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違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學走向僵化的標簽”等句內容來看,道學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學的“恭”已是“貌合神離”了。
7.B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幾乎所有的宗教”有誤,文中主要論述了儒家相關的觀點,第四段為進一步論述儒家的觀點,又舉了佛教的 “定”加以比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項,“重要使…慢之心”與原文不符,更非作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