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駕駛員考試 > 科目二
側方停車有哪些實用技巧
來源:易賢網(wǎng) 閱讀:805 次 日期:2016-01-22 16:51:46
溫馨提示:易賢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了“側方停車有哪些實用技巧”,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

開車出門停車是免不了的,如今車是越來越多,車位是越來越少,一些熱點地區(qū)的車位可謂是一位難求,好容易碰到一個車位合不合適也要試試。

在常見的車位中,側方停車是大家公認難度最大的,因為相對來說側方停車主要憑感覺,兩側的參照物并不明確,因此在車位緊張的地方面對這樣的車位,很多新手經(jīng)常嘗試失敗后無奈放棄。

網(wǎng)絡中關于停車技巧的介紹不少,不過大多是將角度啊,距離啊作為參考,今天我們將這些數(shù)據(jù)轉化為可以看得到的參照點,也希望對于新手朋友有所幫助。對于判斷車位大小,這主要是憑感覺,我們也很難給出嚴謹?shù)姆椒?,不過這也并非完全沒有技巧可循,當駕駛員的視線與機器蓋右前角所形成的直線在右前車輛的左后輪之后,相對來說就是比較保險的。同時轉頭看自己車輛的右后窗中露出的車輛面積不超過四分之一車身,基本上都是屬于安全范圍,當然下車觀察也是非常提倡的。

第一步:確定起始位置

按照網(wǎng)絡中的建議,此時與旁車相隔1.5米左右開始倒車最為保險,經(jīng)過測試,這個距離操作起來的確很舒服,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不具備這樣的停車條件,那么縮短距離是否可行呢,通過多次實驗我們可以負責任的說,完全沒有問題。我們模擬一些道路比較狹窄的環(huán)境,將車停在離旁車較近的位置,此時右側車門將將可以打開,經(jīng)過測量兩車車相距在80厘米左右,如果算上后視鏡,車距不足半米。當然再近一些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距離越近,把控方向,倒車距離的時機就要更精準才行。為了倒車時車頭更順利的擺入車位,車輛應當比右側車輛停放更加靠后一些作為起始位置,至于停在什么位置比較合適,大家可以參考用右后輪與右側車輛尾部平行,或是右側車輛B柱保持著本車右前窗中央位置即可。

第二步:右打滿倒車入庫

找到了合適的起始位置,我們就可以開始倒車了,此時將方向向右側打滿,(為了更好地保護轉向系統(tǒng),建議在打滿后向相反方向回一點。并且盡量再緩慢移動中打輪,原地打輪對于車輛有一定損害,實際操作中應當盡量避免)并且開始緩慢倒車,當車頭與旁車成45度角時將方向回正。往往作為駕駛員很難從車內視角中判斷出是否達到45度,這里介紹一個小技巧,當你觀察右側后視鏡的外側與旁車B柱即將重疊,從左側后視鏡可以看見完整的后車,此時基本處于45度的車輛狀態(tài),方向可以回正了。

第三步:回正倒車

回正方向后一定不要著急反打,此時車尾還沒有進入車位中,需要正直方向繼續(xù)倒車,當左側反光鏡中觀察左后車輪即將與后車左側在一條直線上,或是右側后視鏡外側與右前車的左后尾燈即將在一條線上時,車輛可以停止后退并且向左側打滿。

第四步:左打滿倒車

再次緩慢倒車,此時車輛會慢慢進入車位,車頭也逐漸回正,此時不要掉以輕心,仍然需要不斷觀察周圍,防止與后車發(fā)生碰撞,同時避免右后側車輪與路肩發(fā)生剮蹭。為了保險,我們可以給尾部留些余量,方向沒必要刻意在倒車的過程中來回正,當車頭有足夠余量時,可以右打方向向前移動,對于沒有倒車雷達和倒車影像的車輛來說,前行比倒車更靠譜。隨后我們用視野更高的SUV車型再次實驗,按照上文提到的方法,SUV車型同樣可以順利挺入車位,看來這個方法還是非??孔V的。今天我們介紹的只是一種較為模糊的參考方法,在實際操作中,不同的車輛以及不同的駕駛人員,甚至不同的坐姿和角度都會對于停車的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希望大家通過文章中提到的參考點作為參考,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車輛,培養(yǎng)“車感”,切勿將文中的參照物盲目照搬。

更多信息請查看科目二
易賢網(wǎng)手機網(wǎng)站地址:側方停車有哪些實用技巧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wǎng)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wǎng)